“民企、国企、外企,创业”——公司不同,你该如何发展?
今天想给大家讲个故事:
一
话说那时候有这么十几个人,抱着活着就要改变世界的想法,从全国各地来到上海旁边的一个咖啡馆,这群人有老有少,有富二代也有屌丝,有文化人还有搬运工,其实那时候他们没有什么想法,最多就是网上见个面,聊个天,书信来往,等到真正聚会那天,才见到真神是什么样子。
不过第一次聚会大家也没谈什么具体内容,几天会上还面临着城管说你非法集会的危险,差点当传销给拘留了。他们只是制定了一个企业愿景,连分红配股都没说,更别提商业模式了,匆匆一聚后有各回各家,拿了个招股书,等这里资源广的人去拉投资。
春哥注:我们管这个叫创业,创业需要两种人,一种是有梦想,一种是有资源,在了解商业模式的带动下,成功率也很低。大部分人是需要付出和投入,以及冒险的精气神。如果你在这种公司混,加班、投入、拼命干、别想着什么赚钱,大家先把摊子支起来最好。
二
后来过了一段时间,终于来了一笔天使投资。投资人觉得商业模式不错,让他们选个地方看看产品市场反馈。
这时候的的创始人就干起来了。当时钱也不够租什么建外SOHO的写字楼,几个人找了一个还没什么人烟的破厂房,撸着袖子就干起来。
有了资本,有了市场,创业的雏形孵化出来后,就迅速变成民营企业。
对于企业未来发展有人提议要有全国品牌,这点投资不够,得打广告,烧钱,占领市场。但另一波人说了,我们就这么点投资,一旦现金流断了就不成了,光做市场这不对,要研发出来能改变中国人的产品。
于是接下来公司分化成两拨人,,一波继续找投资,一波还是苦苦在做产品。两方面的人互相比看谁业绩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春哥注:进入民企,因为生存压力大,所以这时候无论做什么模式,都是需要让公司活下去,所以在民营企业里面,要不是产品导向,要不是销售导向。如果你在这种公司混,最重要的是把自己能力发挥好,业绩越好,越能获得尊重和提升。
三
没想到过没多久,他们的动作引起了国内大公司的关注,大公司敏锐地感觉到了这群市场新人风头很盛,几个大佬喝着咖啡说道,咱们不能让这一小撮胡搞,收购了他们算了。他们找了一群投资人和这帮创业的哥们谈收购。于是迅速的谈成合作意向,大公司派了几个高级经理人进入公司。
没想到大公司的人手段很高,来了没多久就把原来的几个创业者架空了,美名其曰调职转岗,基本上做了次大清洗。那么这几个创始人不干了,说你这样闹,我们愿景木有了,于是几个创始人拿着股权,招了一批兄弟准备再次创业,没想到这时候大公司手段更强,说ok,你创业,那我搞死你。于是几个创始人发现,无论他们在哪里开店,原来大公司都会在旁边搞个分销处,两边打起了价格战,最后没办法,在企业现金流耗尽之后,原来创人士不得不散伙。
春哥注:这是真实民企的生存状态,要不养猪卖掉,要不养孩子长大,无论你在哪中企业类型,对于你来说,一定要清晰你要的是什么,钱?还是发展?而在迅速扩张的企业快速发展中,要钱的人一定懂得激流勇退,像要继续发展的人,也不要被投资诏安,因为在你掌握不了资源的时候,很有可能被资源诅咒。
四
几个创始人开始了慢慢的二次创业之路,他们发现,城市市场根本不能立足,开始在国内寻找那里还没有开发的地方。于是一群人在经历无数次选址之后,终于发现一个大公司无法顾及的边远山区,同时,他们也发现以前的草根和山寨管理制度根本不适合公司的管理,他们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制度和商业模式,并尝试把这种制度本土化,于是重新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管理经验,重新设计了产品和发展战略,重新确定CEO和董事长,以及如何分配股东。
这时他们有了产品负责任人,销售负责人,生产负责人,品牌负责任、行政负责人和招商引资负责人。终于在新的根据地,把企业发展壮大。这时,许多其他地方的高级职业人,看到这个企业发展很棒,于是在全国各地投奔过来,企业完成了新的一轮人员更换,企业面临新的一轮增长。占据了农村市场。
春哥注:在经历早期的野蛮生长之后,如果你所在的组织能继续发展壮大,必须要求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视野,经过实践之后二次学习,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脚步。
五
这时候几个创始人已经经验很丰富,也拿到了投资,于是双方互相拼产品,品市场,一时间国内老百姓都知道了这两个名族品牌。但就在这时,国外的一家外企看到了市场的繁荣,他们用极其霸道的方式进入市场,烧钱、并购、低价倾销一下子就把市场打乱。并且极有可能击垮民族品牌,这时候,为了保持民族品牌,有人专门找到大企业负责任人和那几个创始人,说到咱们一起联合吧,要不然以后你们就别想做其他的了。于是,第二次合作,并不是收购,而是双方各自互持股票,战略合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企业的人,看到外企利好,从原有公司投靠过去,他们也带走了一大片市场。
春哥注:外企财团因为资金雄厚,管理制度好,所以如果进入外企,个人能获得很好的提升,所以如果你想进入外企,最起码要懂得外企的文化和管理制度,才能有发展。但外企进入某个国家,往往把国内当成市场或者原材料基地,大部分主要管理者都会由外企本土员工担任,所以天花板现象严重。
六
经过了几年的持续斗争,终于,两个合作的品牌在市场上胜利了,他们重新夺回了国内市场。这时候原来的创始人发现在这几年间,他们公司迅速扩大,可以和原来的大公司抗衡,不过为了市场稳定,他们依然继续合作。
由于公司越来越庞大,他们必须建立好稳定的管理体制,保证正常运行。所以,在市场稳定下,公司的运营部门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就在双方合作的蜜月期没有进行多久,原来的大公司故态又发,突然挑起了新一轮的价格战,这次我们的几个创始人没有被他们吓倒,凭借这提前的准备和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同度,经历几次大型市场攻坚战之后,终于在全国取得了胜利。
而这时,他们发现,自己的公司除了原有的产品线之外,已经发展了无数的产品线,涉及用户生活各个层次。盈利不单是他们公司的愿景,提供工好的就业机会,催进其他民族产业的发展,维持社会稳定,也是逐渐成为保护好国家经济命脉的责任和义务。于是,几个创始人在原有的运营基础上,进行了企业战略的重大改组,社会责任被提上重要战略层面来,稳定发展成为百年基业的前提。
春哥注:垄断时期进入公司的员工,他们的业务划分越来越精细,公司管理出现层级,制度越来严格,成就感已经不如当年创业时候那么大,但是员工稳定得到了极大的保障。
七
有一天,一个刚入职的员工,在几个月新鲜感过后,觉得上班无聊,正在抱怨没有成就感的时候,恰好赶上了公司成立60年的庆祝活动。在会上碰到了一个早期追随创始人进入公司的老员工,闲谈期间听到了公司这么多年发展的历史。
小员工向他抱怨自己没有赶上好时候,如果赶上了当初那几年该有多好。没想到老员工却对他说:
“小子,你别抱怨,什么创业,民企,外企、国企,什么大公司小公司,哪有那么多区别。什如果你运气好像我我活的这么久,又赶上没在创业中被干掉,你会发现这些企业都是一回事,这就是企业发展的历史。
你如果想创业,就得吃得了苦,冒得了险,这还说不准运气不好先驱没成功就成了先烈。
你要找个小公司,就得拼命干,你干的越多,收获越大,而且分分钟被人秒掉。
想要去外企,你最起码得知道那帮老外是怎么管理人的,得明白人家的文化和制度,而且最多博个有钱但不富贵和出头,你当初来这里,不就是求稳定吗?
企业这么大,能保你一辈子吃喝不愁稳稳当当,你还抱怨没成就个球?
关键你现在想要啥,再选择不同阶段,老汉我活了这么大,知道个道理,啥事只有你先明白需要付出什么,才能得到什么。”
什么都想要?有刺激,成就感,有钱还有面儿,事儿少离家近,你韩剧看多了吧。”
各位,您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