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logo
课程与服务 文章 测评 活动
首页 / 最新文章 / 生涯混沌理论

生涯混沌理论

乔志宏
乔志宏 /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2015/05/13
阅读25864

乔志宏: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

    大家好,我是北师大的乔志宏。首先第一句话感谢古典让我来参加今天的论坛,非常开心。他刚才的讲话很有煽动性,我觉得每次看到古典他总是那么有激情,同时带给我们很多希望和愿景,这是他非常有魅力的地方。第二,我要特别向这个协会表示敬意,因为在此之前古典跟我也沟通过,就是我们这个大会的名称、未来发展的可能。我特别喜欢职业发展这个概念,我今天要讲的跟这个是有关联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一个概念应该慢慢的淡出历史的舞台,虽然今天它还是热门,它还是很多人需求的直接的载体,但是未来应该不是特别适合我们当今这个时代的发展。所以特别向他们表示敬意。

    今天我要讲的内容是生涯混沌理论,这个混沌理论是干吗的呢?其实我也不是特别明白。我在备课的时候,上个礼拜我有一个学生,也是朋友,他看到我准备这个,他说什么叫混沌?就是糊涂吗?就是生涯糊涂理论吗?我说比较像。昨天晚上我请我太太帮我看一下PPT,让她看看有没有问题。她检查一遍之后说,恩,没有错别字。她第二句话说,你搞的是什么啊,我完全看不懂。所以假如各位对这个理论,在我讲完之后,你没有听明白,你混沌了,那就说明我讲明白了。

    今天我会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生涯混沌理论的理解。

    首先,生涯混沌理论完全不同于我们已有的传统的生涯理论。传统的生涯理论是以帕森斯、霍兰德、舒伯为代表的,这三个人是影响最大的三个人,他们基本上奠定了今天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面貌。当然也有好多,但是早期来讲这三个人是最重要的三个人。他们有一些基本的特点,在早期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帕森斯1908年提出这样的理论开始,职业生涯发展是受到心理学很大影响的,心理学的发展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辅导提供现实的可能性,当时心理学的发展的核心贡献是什么呢?就是它对人的了解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最核心的表现就是心理测量学的发展,心理测量学在上个世纪初的时候,无论是能力的测量还是兴趣的测量,包括后来人格的测量,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从那时候开始,职业生涯也就奠定了一个基本的面貌,就是还原论的,把整体的人还原成若干个具体的方面。把人的生涯特点从最基本的四个方面,兴趣、能力、人格、价值观,从这些具体的维度加以精确的测量。在上个实际三十年代的时候,威廉木森的指导式的咨询特点是什么?就像医生看病一样,来了之后先诊断,诊断出若干条,若干个各个方面的数据,然后综合看你的毛病是什么,问题是什么,然后告诉你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所以来求助者不需要太多参与,它是还原论的思维模式,把人从具体的各个维度进行划分。

    另外一个,它的假设是信息的完全性特点。在1908年的时候,咨询师基本可以做到这一点,虽然当时工业化的社会相比农业社会来讲,职业数量有很多的提高,但是在制造业为基础的社会里面,职业的信息相对来讲是比较单一、比较简单的,所以它的假设是个体能够掌握所有的职业信息。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有了这样的理性决策模型。个体可以通过个体的特点和职业信息的量化评估,作出客观、理性、“去我”,就是换任何一个人,只要这个特点放在这里,你都应该作出类似差不多的职业决策。在这样的思维模式底下,他相信个体会有最完美的、最匹配的、最适合的决定。既然有这样一个完美的职业生涯,有一个理想的、确定的、最佳的、最适合的职业生涯,必然意味着这样的生涯发展有内在的阶段特点。所以舒伯等人在研究美国的主流社会的白人男人之后,他们发现了这样一个阶段规律,从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为止的发展轨迹。

    这是传统生涯规划的基本的理念,到今天我们国家的职业生涯规划还有很大程度上是受此基本模型的影响。包括教育部给全国大学生制定的教育要求,因为我本人也是这个要求的一个执笔人之一,所以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今天职业生涯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还是建立在帕森斯人的理性决策基本的框架上。这样的假设有两个基本点,第一,在生涯性格范式里面,我们相信用正确的态度作出正确的抉择选择会给人带来生涯稳定和满意感,换句话说人的职业生涯感是作出一次决定可以满意的。如果我们没有决定,如果没有做出职业发展的定向,这就是一个糟糕的结果。如果你经过探索之后还是无法做出来,那就是更糟糕的结果。我们在原来的职业生涯咨询里面管这个叫犹豫未决的定向。怎么解决?把他们送到职业心理中心去,这些人往往人格有问题。这里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如果你不做决定,你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你是有问题的。

    但是这些模型在今天被很多人深深的质疑,因为他忽略了人类的动态的、相互作用的、相互适应的这些基本特征。我们今天在北大举办这个论坛,讲到生涯发展,我们必须说到一个人,俞敏洪,大家都认识。如果我们用静态的、用传统的生涯发展的角度,在俞敏洪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可否完美预测到新东方的上市?我们能否预测到他会成长中国企业家领袖?这样一个带头人?当他在江苏的江阴高中第一次高考英语考33分的时候,有谁相信他在未来会成为中国英语教师?他第一次没有考上大学的时候,谁会相信他在北大留校当老师?当他在北大上学的时候,徐小平同学说,当年我是北大的文化部长,王强是北大的文艺团团长,俞老师是礼堂里面一个没有位置站着的观众。如果当时测评的话,是徐小平还是俞敏洪更有可能成为企业家?谁的特质、兴趣、能力更有资质、更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不仅是企业家,而且是一个思想家、一个教育家?我们谁能预测到这样的发展?

    这些传统的职业生涯发展模型对人的职业发展的预测,它存在着巨大的局限,因为他没有考虑到人的兴趣并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经验而改变的。我自己做MPDI,两个礼拜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今天别人问我你是什么类型的人,只能说我好象是INTP的人,但是我不能保证我下个月会不会变。我读硕士到今天刚好十年,从最早我鉴定认为自己是S型的人,到后来认为自己是研究型的人,到后来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呢?是一个搞不清类型的人。各位如果你做测评,你有长时间的跨度,你会有像我一样类似的体验。在过去我不能面对这样一个测评结果,我总觉得我这个人有毛病,有问题,对其他人来讲测量结果是客观稳定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生涯并不是这些因素的组合体,兴趣会促进能力,能力会促进兴趣,所以它是综合题,而不是割裂的、还原的。生活也是复杂的,职业会受到从经济到天气到技术的影响,汶川地震之后,四川同学高考报志愿的去向跟地震之前有很大的区别。男生有很多人报建筑、地质这类的,跟自然环境有关的。女生报医生、护士,包括心理咨询。这里地理环境带来的,假如没有发生512地震不会有这样的变化。所以生活是复杂的,这些因素对人的影响也会有很大的个体的差异。因此理性的决策并不是那么可行的,当你完美的做好这个决定之后,第二天突然发生一件事情,有可能完全打破你所有的决定。

    个体的职业发展也不是机械的因果关系。你不能说一个人用了很多心思和努力就一定为你的决策感到满意。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人面临着比以往更多的选择。人们的选择不再像过去那样是有限的、静止的,选择本身也在改变。当今的社会和经济的氛围会加剧焦虑和自我怀疑,严重影响个体的生涯未决。如果今天迷茫的人、犹豫的人、不能做决定的人都看成有问题的人,在今天的中国这样的人是多数的,多数的按照心理学统计来讲,他是常态,他就正常,这是让你感到抓狂的一个现象。

    除此之外,传统的生涯理论与中国的社会文化也有很多的差异,这也是今天很多人对职业生涯规划感觉有问题的地方,对它进行挑战和旨意的地方。比如传统的生涯理论有基本的假定,西方从帕森斯开始,西方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一直到近代的启蒙运动等等,它已经牢固的建立起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想基石,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个人主义和自主性原则。他强调个体不是家庭和种族的重要性,是个体,而不是家庭。个体的命运是他自己的决定,但你觉得这个适合中国人吗?我们在今天中国社会远远谈不上个人主义社会,甚至主流的思想要批判个人主义、资本主义的思想。

    对于所有人开放的机会结构原则,假定个体足够努力,他可以实现任何职业梦想,像俞老师这样,我们说他是中国梦的代表。但是你相信所有的工作,任何的职业,对每个人的机会都是一样的吗?在中国这个社会里面有谁相信这一点,那你一定是特别健康、特别幸福的。

    人们生活以工作为中心的原则,工作是生活的核心和关键,NCDA关于生涯的概念还记得吗?个人对工作的投入而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生涯,因为对工作的投入,工作的投入才是个体生活的中心。家庭主妇怎么考虑呢?在西方的社会里面,夫妻两个人是一个单元,所以丈夫的工作也是妻子的工作,这一点对他们来讲没有问题的,所以他是工作为中心的原则。

    这些局限对当今的中国社会来讲,有些很难站得住脚。当我们深处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复杂环境里面,我们处在充满偶然事件的开放性,我们自身也包含了丰富信息,而不是简单静止割裂的信息的组合。初始阶段细小的差异可能演变成巨大的不同,这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深刻的体现。小学同学,今天你跟他们差别有多大。我们村我的小学同学,在今天那个差异是巨大的。在座各位,想想你们的小学同学,当年也差别不大,坐在一个教室里面。

    个体表现出极强的环境适应性和应变性。这是个体内在的主动性的体现,因此这样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动态的、自适应的特征,它就是混沌状态的典型特征。生涯混沌理论是怎么来的?生涯混沌理论是因为学心理学的研究生涯的人,他发现我们其实不再是静态的、线性的、静止的生涯状况,反倒是比较符合混沌的很多特征。

    生涯混沌理论就是这样提出来的,我们必须先简单了解一下混沌理论。混沌理论被认为二十世纪三大科学革命性理论。我本人本科是学物理学的,我90年上北师大物理系,到物理系的时候正赶上一件大事,什么大事呢?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普里高金(音)到北师大,跟北师大校长合作做混沌的研究。当时我们物理系最流行的书叫《从混沌到有序》,我突然想起来我当年买了这本书,但是完全没有看懂,后来也没有再做这个研究。

    为了搞明白这个我又找我大学同学,他们有人专门做这个,已经是混沌学教授了,他是研究非线性系统科学的,请教了他关于混沌的基本知识。混沌并不是简单的混乱无序,所以它不是糊涂,它是一种特殊的状态。混沌因为内在随机性是指复杂系统自身产生的类似无归色的非周期行为,它完全是系统自身内在的固有属性,而与外在的因素无论。当系统演化到足够复杂时,就能够形成一种稳定模式。它讲的是人类社会、自然界,比如我们都是从一个细胞发育来的,为什么那个细胞开始一样的,后来分裂最后变成精美的,全宇宙里面最美的机器就是人类,这是如何产生的?如果你把它拆成基本的元素,可能是半斤碳、二斤水,但是这个基本的分子、原子怎么变成精美的架构,这样一个人类呢?如何从无序的混沌自己变成有序的状态呢?混沌就是研究这样的内容。

    2006年的时候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两位教授Robert和Jim,他们相信在今天用混沌理论能够更好的描述人的职业发展的现象,传统的帕森斯他们建立的系统更多的是牛顿物理体系,追求静态的,高度精密的,未来可控的,未来可预测的职业发展状态。06年这两位教授他们深信用过去的牛顿力学支撑的思维模式已经不足以描述人类生涯的发展。

    生涯混沌理论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生涯混沌理论在全世界发展的研究成果也不是特别多,我搜了中国的文献,到目前为止研究生涯混沌理论的文献你们猜猜有几篇?到目前为止一共有八篇,还有两篇你看题目里有生涯混沌,但里面内容却没有任何关联,我不知道为什么起这样的名字。所以我个人的理解,生涯混沌理论还是一个不太成熟的理论,它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自己独有的概念,并没有自己独有的关于规律的描述,也没有特别严格的体系,它基本是把物理的混沌理论拉到生涯里面来,用它来解释生涯的现象。但是我觉得它特别的吸引人,因为它才是更符合真实的生涯现象的框架,还有待于我们继续做研究。

    生涯理论符合混沌现象的基本特征:第一,自生与自驱动。人的生涯发展是有自己内在的驱动力,生涯发展具有主动适应的特征,每个人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剧本塑造自身的生涯历程。这个跟什么的关联非常像?这个跟数波后期的自我概念的思路比较相似,每个个体他的主动性,他可以自己来建构他的生涯发展。

    第二,他是开放的动态系统。他不是像牛顿规律一样设计好齿轮、设计好初始条件就按照那样的条件机器一样的往前走。它不是的,它是开放性的,时时刻刻跟内外环境进行交换,网络化的参与,对环境的卷入度越深,个体可塑造性越强。

    第三,初值敏感性。初始状态的微小差异不断的迭代,看似无足轻重的事件往往对当事人的生涯发展产生难以预估的影响。这就是蝴蝶效应,在巴西,有一支蝴蝶煽动翅膀,在得克萨斯州会引起大风暴。这是研究天气的专家,他经过研究之后对天气的状况进行真实的描述,用了这样的名字,对生涯复杂来讲非常贴切。初始阶段一个微小的差异会带来巨大的变化,对于俞敏洪先生来讲,当年他高三的时候如果没有高中的英语曹老师,如果没有复读的时候,他的同学告诉他父母继续复读,没有今天的他。当年这些微小的扰动,可能很多人都会有,也可能很多人并没有,但这些微小的差异对未来会产生难以预估的影响。

    第四,没有终极稳态。每个人都在寻找阶段的稳态,然而稳态永远是暂时的。

    第五,分形是一种自相似结构。分形是数学的概念,是自相似的结构。大家看海岸线,如果从卫星看地球海岸线的形状和你在飞机上看某一小段的海岸线和你到沙滩上看更小的海岸线,它有着很强的相似性。这样的相似性是自组织的特点,也是混沌理论的特点。在生涯上是不是也这样呢?我们在大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的生涯特点和我们整个人一生的特点有没有相似性呢?有些内在的规律会让我们保持自我的相似。

    混沌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叫做吸引子模式。一个物质保持什么状态,它可以受到很多吸引子的作用,生涯理论同样也是,会受到很多吸引子的作用跟影响,然后会形成独有的生涯形态。

    最后,中国人比较难以理解的,就是生涯灵性。提升生涯灵性才能不变应万变。生涯灵性是对混沌的发展环境所必备的素质。讲什么呢?讲人在生涯发展中强调不止是理性的决策,还有直觉的决策,你和自然界的感应。他认为这个是混沌理论一个核心的特征。

    在这些理论中我们重点讲一个内容,就是吸引子模式,对生涯发展的关联密切。

    在混沌里面有几类吸引子,它会影响一个系统呈现一种什么状态。在生涯中同样也有,第一种是点吸引子,就是单一目标,点吸引子模式的生涯向单一目标努力,这个努力的行为可能是目标导向的。比如说我们将来就要留在北京工作,这是一个点吸引子,我们所有努力都要留在北京,也可能是强迫的、恐惧的行为,因为家庭的原因或者是出于几个贫穷的恐惧等等。

    第二叫摆吸引子。我们在生涯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犹豫不决的两级行为,比如有些人常常在安全感和追求自由两级之间摇摆,有一段他要强调安全,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厌倦了安全,他又去寻求自由。但是寻求自由一段时间之后又渴望有一安定的、安全的工作状态。有的人就是在中间摆动。

    第三,环吸引子。以复杂但是可以预测的方式运转,日复一日的进行精准而类似的重复。比如说有的人在北京公司干活,从基层员工到了老总,调到国家机关里面去工作,看起来是在发展,看起来是在不断的晋升,但是他自己有可能会清清楚楚的知道,所谓这样的晋升无非就是一些外在的外职业生涯的变化而已,而内在实质上只是在重复自己一些并没有特别的个人成长的轨迹而已。

    上面三者吸引子的模式状态都叫做稳定、封闭的状态。混沌状态的特殊的吸引子是奇异吸引子,最具有混沌特征的吸引子。面对这样的吸引子,有的人把它化为优势,但是也有的人因它而分心,总之它会离开原来的点吸引子、摆吸引子、环吸引子的生涯发展状态,这是开放系统的特征。

    所谓的封闭系统特征是什么样呢?封闭系统思维,无论是点还是摆、还是环形的吸引子,个体都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这样的生涯状态里面,个体有强烈的控制欲和控制感,他会忽略现实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忠实于现有的秩序或者经验,它的变化是线性的,所以他对环境的反映是有限的。

    开放式的系统思维就是承认自身的限制,低控制性,接纳现实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认可阶段的改变,对初始条件高度敏感,它的变化是非线性的。不是说我们付出同样努力就会有同样的回报,我比你付出多一倍,我就比你高一倍,可能不是这样的线性的发展变化。所以个体是对环境有创造性的一种回应,而不是简单的适应和接纳。

    我们来看一个视频,让大家更好的理解什么叫做对初始状态敏感而带来后续的巨大的不同。这是蝴蝶效应的一个科学的解释。

    (现场播放视频)

    这样的蝴蝶效应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因为开始的微小差异而带来结果的巨大不同,从混沌中产生有序的状态,这是一个自然现象。我们所处的世界更多的系这样的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不是简单的静止的可以用简单的因果律来预测的未来的世界。

    有人认识这位美女吗?王一涵,她不像俞老师那么有名,但她也是很杰出的一个人,她杰出是因为她跟俞老师两人一块上过《天天向上》,都是《天天向上》的嘉宾,但不是同一期。这位美丽的女士叫王一涵,她现在做什么呢?她中国有一个画廊博览会的CEO,也是董事长,这个画廊博览会是全世界第五大博览会。这个人很年轻,三十来岁,她走到这一步其实很符合混沌现象的特征。这个人原来是首师大的硕士研究生,学美术的,她本来给自己定的职业生涯发展愿景就是硕士毕业到大学教书,教美术,然后到欧洲再去学几年画画,回来之后过一种非常悠闲的、沉静在中的安静生产。但是有一个意外实践打破她一切的梦想,有一天一个朋友带她去潘家园市场,然后说附近有一个画展,当看完画展之后,第二天她接来画廊总经理打来的电话,那是一个台湾人,他说我要回台湾,需要有一个总经理来管理这个画廊,你愿不愿意来。她觉得很惊诧,为什么找我来?那个经理说你很合适,你有艺术鉴赏能力和商业能力。她还不敢肯定,她就去问她的导师,总之她就去了。

    做了几年画廊之后,做的很成功,那个画廊成为北京最知名的画廊,最有名的画廊,也是卖艺术品卖的最好的。然后这个美丽的女士,她说我们做一个画廊博览会,联合了几个画廊一块,成立一个公司,世界上顶级的展览,一线画家的作品来巡展。这个公司运转不好,快倒闭了,他们头儿建议她买下来,她本来自己没有想到这个想法,但是别人都建议她买下来,所以她就买下来了,现在这个公司运营已经做到全球第五大。今天她不光做画画,还做好多艺术类的产业。她的环境、她的工作室都非常有特色、优美,有艺术的氛围。

    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他对自己的自我概念,在她上硕士的时候和到了今天有着巨大的差异,是什么带来这个差异呢?是很多微小的事件,这些事件在有些人身上可能会法身,有些人身上不会发生,这些事件在北京发生的概率大,在我们山西老家县城发生的机率几乎为零,这都是混沌的一些典型的特征。

    所以生涯混沌理论就是用混沌理论的特征来描述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现象的理论,到目前我个人觉得,它还没有形成它独有的理论体系,但是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非常有趣味的、更符合真实的一个思考模式、思维方法。

    下面简单谈一谈生涯混沌理论的基本应用。

    生涯辅导理念上,生涯混沌理论和传统的生涯理论有巨大的差异。第一,它不追求刻板的确定,不刻板的追求确定未来做什么。很多人迷茫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未来做什么,然后他做好多事情让自己确定减少迷茫感,但是越追求越探索发现自己越迷茫,发现看的东西越来越多,这就是传统的机械的和静止的生涯观人为的带来的问题,本来他很迷茫,我们又加剧了他的迷茫。反过来,当你认定现在不能确定,这是正常的,你现在需要的就是慢慢去发泄,而不是给自己找到一个明确的目标,你会觉得这种焦虑感低一些。

    不追求客观的心理特质测量。这个是特别好的应用,我们今天都说量表都很烂,没有办法抄用,从此以后我们可以彻底的拜拜,因为你测的东西是变化的,它随时跟环境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所以你花大量时间买一个或者编一个量表,它的意义没有那么大,当然我不是否定,只是从生涯的预测和测评来讲我们不再追求客观特征的测量。

    接受生涯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我们的辅导目标在于促进持续的学习和适应。

    生涯辅导焦点的转变,有帮助来访者做决定转为帮助他理解他的生涯过程。不是对未来做决定,而是对过去做梳理。帮助他认识生涯阶段转换的特性,发现他的吸引子的模式,然后寻找突创。在你现有的生活经历,现有的生活经验中,我们寻找可能的让你有突破的吸引子。

    生涯辅导方法也是后现代的辅导方法为主,摒弃原来的测评为主,而强调叙事的方式。因为经验的、理性的、传统的生涯辅导无法理解当今的复杂的人类属性,比如像意义、精神、意识和目的,这样一些复杂的人类的精神的心理特性,我们可以通过叙事的方法、个体诉说的方式来帮助个体。

    帮助他哪些方面呢?寻找自己和关系网络的联系,这个关系网不是升官发财的关系网,而是我们每个人生存其中的生涯网。我们未来的生涯是蕴藏在、潜伏在我们现有的生活之中的,我们需要找到过去生活跟现在生活的连接,然后摆脱寻找理想生涯带来的焦虑感,开放的面对生活中的微小机遇,合理的评价个体阶段在环境中的风险,不再试图预测不可触摸的未来,而是聚焦于目前所知的、所未知的和所能学习的方面。

    因为这个理论到今天也就是六七年时间,发展内容并不是特别多,关于应用也有一些做法。06年的时候Tony和Jim做了两个小的尝试,把稳定性和机遇包含在一起的一个模型,叫做蝴蝶模型。从稳定到不稳定,从不稳定又回到稳定,我们可以用一个图来表示。

    (如图)左上角是蝴蝶效应的示意图,他们借用这个放到生涯里面,简化为两个圈的模型。原来职业生涯发展是中间那个圈,有一个计划,有一个循环来实现计划。但是我们生活中常常有很多的运气和非计划的事件产生,所以突然转到右边的圈来,因为有右边的存在,突然转到这,然后又转回去。像这个小朋友,实现是他原来的计划,想成为工程师,工程师毕业然后管理工程师。结果他入学之后发生一个意外事件,家庭成员生病,所以延迟入学,延迟一年入学给他带来一个改变,就是他不再申请工程学,而是申请心理学,最后成为注册心理医生。

    这样一个辅导方案具体怎么做呢?在一张学习单上描绘学生未来的生活,然后把这些内容做成卡片。学生也会拿到老师给他的机会卡片,这是学生自己无法预料的,老师给他们机会卡片,让他们讨论这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生会列举他们生活中的偶然事件,然后让学生再去做这样的一个模型,把它讲出来。

    另外一个内容是寻找过去的吸引子,找过去生涯发展的模型。让大学生回想个体,所有有趣的事、有意义的事和重要的事情,想到心理的想法。比如说张三会想到过去让他觉得有意义、有刺激的、有价值的、有挑战的事情,他写了好多。接下来分析网络,做它们内部的连接,发现这些背后隐藏的线索。比如各种各样过去的事件,发现有些事件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有的要做领导,有的是特别喜欢帮助别人,等等找到这样的线索,然后再跟咨询师沟通,慢慢会发现过去你的生涯模式是怎么样的,家庭意外的事件,或许未来就有一些内容可以出来。

    最后我们简单的做一个结语。简单的、静态的、线性的、因果的生涯观不能解释今天的生涯现象,应当替代以复杂的、非线性的、动态的、系统的生涯观。我们要用开放的心态面对复杂的社会系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偶然的机遇,而不是过早的寻求一种确定感觉,这才是当代人应该有生涯态度。

    我的内容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乔志宏

相关文章

生涯大会
王海英:生涯使用无处不在生涯混沌理论企业中如何促进员工的职业发展教练技术在生涯中的应用柏利平:企业员工的生涯技术应用 | 乔志宏:从匹配到建构,从饭碗到使命 |

热门文章推荐

生涯混沌理论

在线咨询

微信咨询

拨打电话

返回顶部